海绵城市PART-1 | 让雨水更有尊严的排放
点击蓝字关注这个神奇的公众号~
海绵城市 PART-1
让雨水更有尊严的排放
有句话叫,让雨水更有尊严的排放,我觉得说出了海绵城市的一个心声。其实雨水也是一种资源,并不是城市洪涝问题的罪魁祸首,问题出在我们自身,如何管理雨水,发挥它的效用,这才是关键。
本文字数2977字
阅读时间8分钟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y05247xqzpo&width=500&height=375&auto=0
演讲者:古润竹,中国大学MOOC(慕课) 《环境问题观察》助教
https://www.icourse163.org/course/ECNU-1001850004
https://v.qq.com/txp/iframe/player.html?vid=o03847jm9nc&width=500&height=375&auto=0
喜欢动画的看这里!《三分钟!手把手教你用“海绵”建造一座城市》
视频来源:益视频,腾讯公益、腾讯新闻联合出品
一、什么叫海绵城市?
这几年新闻上时常出现有某地暴雨后出现大面积积水的新闻,“城市看海”问题频繁发生。北京、上海、南京、武汉都出现过城市看海的局面。在这样一个背景下,我们提出了海绵城市的概念。
海绵城市是这几年才进入大家视野的新鲜词。它是指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再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
2014年住建部颁发了《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里面详细介绍了海绵城市建设,也就是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构建的基本原则,规划控制目标分解、落实及构建技术的框架,是对我国海绵城市建设的一个总的、原则性的指导。
二、为什么要建设海绵城市?
我们现在的城市里,面源污染带来的水质恶化问题和暴雨过后老城区出现大面积积水的问题很突出,为什么会这样?该如何来解决?这就是我们提出建设海绵城市的一个出发点。
当城市化程度增加,城市中的水循环出现失衡,原本的土壤是有透水性的,但地面硬化后,雨水降落到地表无法正常下渗,就会在地表形成径流,冲刷地面,再汇入河道中,有时候会造成河道水质的短时恶化。
这时候,就需要我们对雨水的排放进行控制,目标就是要对降雨落在地面上形成径流的过程进行时间和空间上的再次分配。
这其实也是将水环境治理的关注点不断前移的一个过程,从最开始只关注污水的末端治理,污水处理厂要处理多少污水,要达到什么标准,到现在开始关注源头。从污水产生的源头我们就进行水量的控制和污染的消纳,以减少污水的产生。
三、国际上是怎么开展这项工作的?
美国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关注城市雨洪管理的问题,他们提出的理念叫雨水最佳管理方案(BMP,Best Management Practices),讨论如何管理城市中的雨水是最为有效的,包含了绿色基建和常规灰色基建等。英国的雨洪管理名称叫可持续城市排水系统(SUDS,Sustainable Urban Drainage system),澳大利亚提出的叫水敏性城市(WSUD,Water Sensitive Urban Design)等,其核心思想都是要采用更自然的方法来重新恢复城市中的水循环系统。
前文说到过海绵城市就是雨水系统的低影响开发(LID, Low Impact Developmen),指采用源头控制的理念实现雨洪控制与利用的一种雨水管理方法,强调要与植物、绿地、水体等自然条件和景观相结合,采用生态设计尽可能模仿自然水循环系统,减少场地开发对水循环的影响。
LID技术案例
以雨水花园为例,它又叫做生物滞留池。大家可以简单理解为一个具有蓄水和净水功能的蓄水池,在入水口和出水口有砾石,过滤杂质,里面还生长着各种湿生植物,这些植物里,有的植物可以吸收水里的氮和磷,有的植物对污染物质有富集作用,能净化水质。
大雨来袭的时候,雨水花园就能先蓄住一部分水,等雨停之后再慢慢蒸发或下渗,将蓄住的雨水排出或加以利用。
再比如植草沟,植草沟的主要功能不是蓄水,他的功能是将集中形成较大的地面分散到其他地方,不要对城市道路交通造成影响。在转移的过程当中,也可以过滤掉一些杂质。
海绵城市是中国的说法,我们比较熟悉的一些措施,比如雨水花园,植草沟,绿色屋顶等,都属于LID的范畴,都是利用各种绿色植物的功能来弥补城市水循环中蒸发和下渗的不足。
四、上海市的海绵城市建设
我国海绵城市试点:
第一批试点城市:迁安、白城、镇江、嘉兴、池州、厦门、萍乡、济南、鹤壁、武汉、常德、南宁、重庆、遂宁、贵安新区和西咸新区。
第二批试点城市:上海、福州、宁波、玉溪、大连、庆阳、西宁、三亚、青岛、固原、天津、北京。
上海市是我国第二批海绵城市试点,目前已经出台了《上海海绵城市专项规划》。在海绵城市的整体格局构建上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是对城市原有生态系统的保护,最大限度地保护原有的河流、湖泊、湿地、坑塘、沟渠等水生态敏感区,留有足够涵养水源、应对较大强度降雨的林地、草地、湖泊、湿地,维持城市开发前的自然水文特征,这是海绵城市建设的基本要求。
二是生态恢复和修复,对传统粗放式城市建设模式下,已经受到破坏的水体和其他自然环境,运用生态的手段进行恢复和修复,维持一定比例的生态空间。
五、海绵城市是一种城市规划理念的更新
我觉得,与其说海绵城市是一种城市建设技术的更新,倒不如说是一种城市规划理念的更新。我们最开始建设城市的时候,要依水而建,水是作为城市发展的重要生产生活资源,随着城市逐步发展,我们的工业废水、生活污水要尽快的排出去,河道就逐步沦为了天然的排水管道。但当水体污染达到极限,人们开始反思水体的真正功能时,觉察出先前的这种排水模式是不对的,才逐渐发展出了新的城市雨洪管理思想。利用一种更加生态的方法来管理雨水,比一味只讲求快速排放更有利于水环境的健康。
六、海绵城市是一个涉水的多元平台
当城市的水环境被破坏,我们花了很大力气来治理,但是到最后发现效果还是不如我们所期待的那么好,这是为什么?因为水环境的问题总是彼此包含、彼此相关的,并不是一个一个独立的问题。
尤其是在上海这样一个典型的平原感潮河网地区,整个城市的水系都是彼此连通的,治理好了干流,还有支流来的污染,治理好了支流,还有雨水冲刷地面带到河里的面源污染。这样一个庞大的河网,想要维持非常健康的水文环境,仅仅靠某一种治理是不够的。
海绵城市给水环境治理带来了新的契机,将各个水文相关的问题都融合到一起,形成一个涉水的多元平台。从城市地面上的绿地系统、地下的排水管网系统到城市自然水系,以前我们的城市规划是各做各的,绿化归绿化,管网归管网,彼此之间的沟通很少。但现在大家有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就是对雨水进行有效管理,每一个环节都需要在这个新的平台上做出自己的改变。
七、总结
海绵城市不局限于某个试点运用了什么技术,削减了多少径流量,它同样也涵盖了整个地区的水文、生态与城市建设的再融合。我们正在重新统筹、彼此协调,把保护城市生态系统、优化雨水管理的理念融入到城市规划中去,让海绵城市成为一种新的“常态”。
有句话叫,让雨水更有尊严的排放,我觉得说出了海绵城市的一个心声。其实雨水也是一种资源,它并不是城市洪涝问题的罪魁祸首,问题出在我们自身,如何管理雨水,发挥它的效用,这才是关键。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
转载请联系公众号后台
更多精彩内容
欢迎关注环境问题观察微信公众号
1
END
1
点击“阅读原文”,学习《环境问题观察》MOOC